從宏蕾事件正視「性教育」之重-大腦對性的反應機制 (一)

近日震撼華人界的宏蕾婚變事件,妻子李靚蕾對於丈夫王力宏在婚姻前、後複雜的性交往描述,並婚姻後對她的冷暴力和言語霸凌,完全顛覆了王力宏幾十年來所營造的清新健康人設。
對比近年來所謂「情慾流動」、「性愛分離」或「開放性關係」等違反穩定的去愛與被愛的觀念,「性」在華人家庭教育中常是隱晦的話題,家長在家若不談,孩子在外讀書、就業,便受到媒體和校園風氣的影響,若接受了上述觀念,因「性」出事時,家長在心疼之餘,更難以面對的是:無法相信孩子會選擇這樣的對象,或發生這樣的「性事」!
     


「性」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在談「性」教育之前,以下五點,是我們需要先具備的基本概念,其中第二、三、四、五點,引述自蔡志東(2016)「大腦說:性不性,有關係」一書(註1),點次也將此書的引用處頁數標註出來:

一、「性」行為有其對象:愛滋性病、恐怖情人、私密照外流、情殺、性事外流…這些威脅、傷害都是從「性」的對象而來的。

二、「性」會使人得到快樂感受:排除被性侵或被強迫,一般的性行為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在腦中流動,會使腦細胞產生振奮或幸福的感受,促使人克服恐懼,興奮迎向新的挑戰。但是,若刺激過度時,會使得大腦抗拒多巴胺,導致人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恢復快感,這就是性上癮的原理(p41-44)。(請參照南兒少影片:大腦對A片的反應篇)(註2)


三、無法藉著「性」得到「愛」:大腦研究發現:產生浪漫愛意的腦部中樞,與產生性慾的腦部中樞是分離的(p66)。所以,性行為並不能保證當中是有愛的連結。「愛」不只是性行為的激情和快感,愛意的延續更是需要雙方的理解、包容、溝通和行動表達。台灣性教育學會前理事長高松景(2021)在近日的新聞受訪中談到:「喜歡和愛是不一樣的,喜歡是單方面的,例如我喜歡一朵花,我就想要霸占它,但是愛是雙方面的;如果我愛這朵花,我一定是希望每天灌溉它,讓它因為我的參與而生命更加成長,這才是健康的親密關係」(註3)

四、「性」會促使彼此連結:人類的大腦很奇妙,性行為會使女性的大腦浸滿催產素,導致她想要與對方繼續發生關係,產生更強烈緊密的連結,並產生信任感(p46-47)。性行為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中,將會更深連結彼此;但這樣的大腦機制也會使女性誤判,去信任一位以愛為名卻只想發生性行為的渣男。

五、分手和關係破滅會帶來身心痛苦:當雙方彼此愛意萌發,自然而然就會對第三者產生心理和身體的界線。在大腦掃描中發現:大腦中經歷分手痛苦的區域,與肢體疼痛感覺區域相同(p62)。所以,當雙方經歷分手的不愉快時,當事人不只會心情憂鬱低落、生理上同時會感到心痛、頭痛、不舒服、無力,這些都是真實的經歷。 (請參照南兒少影片:愛社交的腦篇) (註4)


       邀請身為家長的您,勇敢開口和孩子談性教育吧!性教育不是只教性行為,或口頭告誡他不能發生,更不是自以為先進地塞給孩子保險套。性教育,是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和他談,教導如何與人建立親密、穩定關係的教育。親密和穩定的關係,來自於對人的「關懷、責任、尊重、瞭解」,而這樣的生命態度,是從小可以建立養成的。




國內性教育大師晏涵文對性教育的詮釋:性教育是愛的教育,教導自尊、被尊、愛與被愛,負責任的性教育需與婚姻相聯繫,性教育不能離開家庭生活來談,性教育要幫助每一個人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晏涵文,2013)(註5)

無論貧富,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是讓孩子看見並感受到父母彼此相愛,身心靈都對彼此忠誠的婚姻,那是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和內在力量的來源。即使父母決定分開了,仍然可誠實面對彼此,互尊、互重、幫助孩子體會另一種不同形式的愛與被愛。 
註1:
蔡志東(譯)(2016)。大腦說:性不性,有關係。新北市:社團法人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Joe S.Mcllhaney and Freda McKissic Bush,2008)
註2:
南兒少影片(2019)。大腦對 A片的反應篇。台南:南兒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HlpTUhz44&t=34s
註3:
王家瑜(2021/12/24)。性教育要從小養成 專家評王力宏「把性和愛搞混了」。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11223002263-260405
註4:
南兒少影片(2019)。愛社交的腦篇。台南:南兒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1jCGwlPilQ)
註5:
晏涵文(2013)。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孩子的身體界線

為愛立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