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口罩事件」,溝通重點在哪裡?
近日報載一起防疫小插曲──有家長反映:「家中男孩因擔心同學嘲笑,而堅持不戴粉紅色的口罩,讓家長感到困擾。」鑒於此,防疫團隊在記者會集體戴起了粉紅色口罩,藉此示範「男孩也可以戴粉紅色口罩」。畫面雖然溫馨,但阿中部長與男孩所處的角色與位置完全不同,此舉有效性如何?不得而知。
大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孩子眼中可能並非如此。當家長面對孩子不一樣的想法時,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英國的學者羅貴榮
(Roger Greenaway)提出4F 引導技巧:「事實(fact)、感受(feeling)、發現(finding)、未來(future)」,透過四個步驟,引導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澄清信念,發展出具體的行動。以口罩事件為例:
一、事實(fact):每個事件都是一顆鑽石,不同的角度,會映射出不同的面貌。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從多方面的角度觀察事件,理解事件的各個面向。
例如:「同學曾嘲笑戴粉紅色口罩的男生」、「同班男生中,並沒有人戴粉紅色的口罩」、「家裡目前只剩下粉紅色的兒童口罩」、「沒有戴口罩,可能會受病毒感染」。
例如:「同學曾嘲笑戴粉紅色口罩的男生」、「同班男生中,並沒有人戴粉紅色的口罩」、「家裡目前只剩下粉紅色的兒童口罩」、「沒有戴口罩,可能會受病毒感染」。
二、感受(feeling):家長需帶有雅量,試著理解、同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經驗與成人不一樣,有他自己要面對的難題,成人無須急於以自己的觀點去批判。例如:「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如果戴了粉紅色口罩,會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而被同學嘲笑會覺得難過、丟臉。』」
三、發現(finding):家長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並回答,藉此澄清孩子的信念,並總結事件對個人或群體的意義。例如:「口罩的顏色,會影響它的保護力嗎?」、「如果我們現在買不到其他顏色的口罩,應該怎麼辦?」、「當你在學校被同學嘲笑時,可以如何處理?」、「你把口罩戴好,對其他同學的幫助是什麼?」
四、未來(future):有了這次的經驗之後,下次會如何做呢?把行動的主權交給孩子,並從行動的結果中持續修正。例如:「我們分享這麼多,孩子決定要如何做呢?」
【上報李智為攝】 |
參考資料1:
KKLee(2015年3月11日)。4F拼圖反思法。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705
參考資料2:
Roger Greenaway (n. d.). The Active Reviewing Cycle. Retrieved from
http://reviewing.co.uk/learning-cycle/index.htm
小孩喜歡什麼顏色,常是直覺的,不需勉強,反正都有保護功能啊!
回覆刪除所喜歡的顏色並無關好壞,成人應該有雅量接納小男生不喜歡粉紅色,就像接納青春期的女生喜歡黑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