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誰偷走了父母的愛?──手足競爭問題

圖片
  「 媽媽懷個新弟弟,兩兄弟反應差很大 」 (註 1 ) ,很有趣的一 部影片, 對於新生的弟弟,怎麼兄弟的反應相差十萬八千里? 小孩的反應雖然很有趣,但其中卻隱約含有「 手足競爭 ( sibling rivalry )」的現象。   什麼是「手足競爭」?是指 孩子「主觀」感受到父母「偏心」 , 手足間競爭父母之愛 的過程。通常會發生在:「重男輕女、寵愛老么、大的要讓小的」等情形下 (註 2 ) 。如同影片中, 老大的寵愛被老二剝奪,所以不想要再有新弟弟。   老大面臨這樣的威脅,也許會出現以下的現象:    一、 欺負弟妹 :藉由 打、捏的方式對待弟妹 ,例如:「老大假裝在練習揮棒,忽然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將球棒打在弟妹身上。」、「看見弟妹在哭時,假裝過去安慰他,趁機在安慰的過程偷捏弟妹。」    二 、 吵架打架 : 有時手足會 為了小事情而打架 ,其實背後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手足競爭」,「事件」只是導火線,讓老大藉此紓發對於弟妹的不滿。 例如:為了搶電視、玩具而打架,如果父母因此指責「哥哥怎麼可以欺負弟弟!」會讓老大對弟弟 心生更多不滿。    三 、 大吵大鬧 :當父母、親戚、朋友都在和弟妹玩(通常新生弟妹較為受寵),而忽略老大時,老大可能 藉由大吵大叫、破壞秩序的方式 , 引人注意 ,不想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弟妹身上。   也許父母會認為:「我 都愛每個孩子啊,怎麼偏心了?」但是重點在於 孩子「主觀」的感受「爸媽比較愛弟妹」 ──這就是父母難為之處。    「手足競爭」可能發生於任何兄弟姊妹之間 , 老大與老二、老大與老三、老二與老三 …… 都有可能發生,當孩子「主觀」認為手足剝奪了父母之愛,敵意便會萌芽,這樣的敵意可能 影響手足關係、親子關係一生之久 (註 3 ) 。   我們可以怎麼做,減少「手足競爭」的現象發生呢?以下提供幾個小撇步!    一、 與孩子個別的精心時刻 :撥出時間, 與每個孩子有「個別」的獨處時光 ,可以是出去吃飯、去公園玩 …… ,讓孩子感受被父母關注的感覺。例如:如果有二個小孩,利用禮拜六中午與老大吃飯,禮拜三中午與老二吃飯。    二 、 父母不將管教弟妹的責任攬給哥姊 : 通常年紀較長的孩子,會被賦予一項 「照顧弟妹」的任務 ,雖然是家長看重孩子的照顧能力,但無形中也給予

為兒女設立界線

圖片
  前陣子網路流傳的整人遊戲「三人跳挑戰」(註 1 ),讓許多人深感訝異:「難道孩子們不知道這個遊戲有多麼危險嗎?」朋友們彼此間開玩笑實屬正常,但也不可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玩鬧的界線。因此如何 為孩子設立「界線」 ,確實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 幫孩子定規則時,要具體明確 :    青春期之前 , 孩子的大腦傾向思考具體的事物 (註2),尚未完全發展抽象推理概念。這也是為什麼幼稚園的小孩喜歡看圖畫書,從圖畫了解故事的意涵;國小階段,數學課最好備有教具或圖像,由具體的事物,引導孩子明白抽象的數學概念。   因此在養育兒女時,須以 具體 、 明確 的方式說明。以教導小孩禮貌為例,較為具提的說法為:「當阿姨來我們家時,要跟阿姨說:『阿姨好!』」如果只是告訴孩子:「有客人來時,記得打招呼喔!」孩子可能不清楚所謂的「打招呼」要如何做。    二、與人相處時,要尊重彼此的界限 :   孩子 小時候養成的習慣 , 會成為他長大性格的一部分 。例如:孩子跟父親玩打鬧遊戲時,父親須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拉頭髮、不可以戳眼睛」, 讓孩子知道打鬧的界線 在哪裡,日後當他跟同學玩樂時,孩子心中會有個底,不至於傷害對方的身體。例如:「到別人家裡,不可以亂翻或破壞別人家的物品」,日後當他到公共場所去,才有可能愛惜公物。   界線與規則明確告訴孩子「 什麼可以做 、 什麼不能做 、 為什麼不能做 」,不只為他未來的社交生活作預備,也會給孩子安全感。任意妄為的孩子,將不受歡迎,導致人際相處上的碰壁,日後要再約束將更為困難。 三、自由度從「限制」→「寬鬆」: :   當孩子還小、 自制力較弱的時候 ,應給予 較多的限制 ,讓孩子學習畫清界線;當孩子漸漸長大, 自制力較強的時候 ,便 慢慢施予自由度 (圖1)。    家庭就是孩子進入社會的橋樑 ,透過與家人的相處、長輩們的榜樣, 了解社會中與人互動有哪些界線 、 規則 ,當孩子日後要面對外面五花八門的世界時,便能拿捏得穩、舉止得宜。 圖 1 :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應協助設立界線; 當孩子漸大,便慢慢施予自由度(林怡伶, 2020 ) 註 1 : 教師家長群組瘋傳「 3 人跳挑戰」,正視惡作劇帶來的傷害。(民 109 年 2 月)翻轉教育。取自: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