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的發展與任務(兒童~青少年)- Eric H.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個性,就像花園裡形形色色的花,各有各的美,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後天的教養也會影響孩子喔!如同哲學家洛克所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長輩給予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

  心理學家Erickson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有轉機與危機,因此如何克服危機發展健康的心理,是各階段的主要任務,這就顯示後天教養的重要。以下將介紹兒童~青少年的兩個階段,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作為教養兒女的參考。

 

 

第四階段:學齡兒童期,約6~12

1. 發展任務:勤奮進取(勤奮、敢於面對挑戰) v.s. 自貶自卑(充滿失敗感,不敢面對難題)

  此時孩子已進入校園生活,面對學校考試同學相處,如果孩子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將培養出「勤奮」的性格,敢於面對困難的挑戰;如果孩子從中體驗到失敗感,將會感到自卑,日後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難題。孩子難免會有成績表現不好的時候,但父母、教師如果願意教他、並且為他打氣,陪伴孩子弄懂不會的地方,孩子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2. 父母的角色:

1)教導生活技能

教導孩子應付學校生活處理人際關係。當孩子面對同儕的比較、衝突時,父母先傾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避免直接跟孩子說:「這是你的不對,怎麼可以這樣對人家!」、「不要理他就好了啦!」讓孩子知道父母願意傾聽,日後在學校發生事情時才願意告訴家長。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也告訴孩子如何應對各樣人際情境。

 

2)給予肯定鼓勵

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家長、老師對孩子成績的反應態度很重要,不拿孩子與人比較,例如:「你看姐姐數學多好!你要用功一點。」如果孩子受到老師苛責成績,父母須找出孩子的優質,給孩子鼓勵:「剛開始還不會注音符號,現在你會念注音了,真是聰明!」、「雖然聽不懂,但還是會詢問老師,你非常的勇敢!」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約12~18

1. 發展任務:自我統整有明確自我觀念及方向  v.s. 角色混淆生活無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青春期是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青少年開始擺脫過去對父母、師長依賴,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建立新的自我認同,他們最大的疑問是:「我是誰?」青少年會思考生命意義、生涯發展,且決定自己該屬於哪一類同儕團體,並建立個人風格。能夠認同自己的青少年較有自信面對成年;無法自我認同的青少年,可能出現角色混淆(不知道自己是誰、疑惑這一生要做什麼),或是尋求負面認同(犯罪、藥物)。

 

2. 父母的角色:

1)傾聽

  此時的孩子不再全盤接受父母的想法,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由於兩代生長於不同環境,有時孩子的想法會跟父母相左,父母不必急著糾正孩子的價值觀(除非有犯法或安全之虞),而是傾聽了解他們的觀點,日後孩子較願意將心裡話與父母談。

2)引導

  此時孩子正面臨未來科系、志向的選擇,父母可以給予客觀分析與引導,協助青少年了解各種可能。由於青少年在意同儕,因此易受同儕團體的影響,因此可以透過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為什麼他會這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

 

陳國泰(2018)。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124-131

 

Verywell Mind (2020, June 26). Erik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erik-eriksons-stages-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279574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孩子的身體界線

為愛立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