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的發展與任務(出生~學齡前)- Eric H.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個性,就像花園裡形形色色的花,各有各的美,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後天的教養也會影響孩子喔!如同哲學家洛克所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長輩給予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

  心理學家Erickson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有轉機與危機,因此如何克服危機發展健康的心理,是各階段的主要任務,這就顯示後天教養的重要。以下將介紹出生~學齡前的三個階段,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作為教養兒女的參考。

 

 

第一階段:嬰兒期,約0~1

1. 發展任務:信任(對人、環境有安全感)v.s. 不信任(焦慮不安)

  此時的發展重點在於「信任感」,嬰兒內心的疑問為:「我能信任周圍的人嗎?當我哭時,會有人注意到我嗎?當我餓時,會有人餵我嗎?」嬰兒的「哭」是很重要的訊息,代表他需要某種協助,可能是食物、安全感、尿布、擁抱,如果父母能很快的回應嬰兒的哭聲,會建立嬰兒的信任感認為世界是值得信任的,利於往後建立與人信任的人際關係;反之,如果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便會認為世界不值得信任,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時常擔憂自己需要得不到滿足。

 

2. 父母的角色

1)滿足孩子需求

滿足身、心需求,讓嬰兒有安全感。例如:時常擁抱孩子。父母睡醒時,可以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身邊。

2)照顧態度一致

主要照顧者有一致的照顧態度。例如:父母都要擁抱與餵養孩子,避免一個時常照顧孩子、另一個卻很少接觸孩子。

  



 

第二階段:幼兒期,約2~3

1. 發展任務:活潑自主(獨立、自律) v.s. 羞怯懷疑(缺乏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

  此時孩子內心的疑問為:「我可以自己完成事情,或是我必須仰賴別人呢?」小孩開始會想獨力完成事情,在安全的範圍內,家長可以讓孩子自行嘗試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協助事後給予鼓勵,幫助孩子學習獨立,讓小孩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如果父母太過溺愛或苛責,孩子會感到內疚,懷疑自己的能力。

 

2. 父母的角色:

1)讓孩子探索

給予更多安全的環境讓幼兒探索,在嘗試中學習簡單的生活事物。例如:穿衣服、挑選喜歡的玩具、做簡單的點心、如廁。

2)適時給協助

讓孩子自行嘗試,遇到困難提供協助,完成後給予鼓勵肯定。例如:「你會主動收拾玩具,而且收拾很乾淨,很棒喔!」

3)不溺愛苛責

不過分溺愛或過度苛責。例如:每次都幫孩子整理玩具(溺愛),或如果孩子打翻碗盤、上廁所憋不住尿出來,便立即罵他(苛責)。



 

第三階段:學齡前兒童期,約4~6

1. 發展任務:自動自發(主動、有責任感) v.s. 退縮愧疚(畏懼退縮、內疚、罪惡感)

  此時孩子會想要自己掌控一些事情,體驗自己的能力感,例如:選擇朋友、選擇要從事哪些活動。在安全範圍內,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探索培養孩子自動自發責任感,並從中學到犯錯代表「需要再試一次」;如果孩子做不好便嘲笑或責罵,孩子會失去信心,認為犯錯代表「我沒能力」,害怕嘗試新的事物。

 

2. 父母的角色:

1)面對孩子發問

孩子語言發展成熟,喜歡發問,從中建立表達、溝通能力。父母可以稱讚孩子:「你問得問題很棒!」避免嫌說:「怎麼問題一大堆!」

2)提供活動情境

讓孩子可以有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滿足好奇心、發展創造力。例如:給予孩子色紙、黏土、彩色筆,讓孩子發揮創意,或是外出郊遊探索世界。

3)給予適當任務

不適合過難的任務,當孩子無法順利完成,不可譏笑或否定。例如:如果孩子有學習才藝、語文、數學的活動,重在培養興趣,避免說:「你怎麼都學不好!」



 

參考資料:

 

陳國泰(2018)。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124-131

 

very well mind (2020, June 26). Erik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erik-eriksons-stages-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279574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孩子的身體界線

為愛立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