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為愛立界線

圖片
    一個小孩賴在百貨公司的玩具店前滾來滾去,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死活就是不肯走…;或者在飛機上或客運上,坐在後座的小孩時不時用腳踢前面的椅背,還笑得很開心…;又或是總不願意遵守日常生活作息、不按牌理出牌…,當家長面對孩子這些情緒爆炸或過度自我主張的脫序行為時,常在寵愛退讓,或紀律管教之間矛盾掙扎。是否有方法可以幫助家長知道該如何是好呢?    「 設立界線 」 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界線與規定不同,規定可能會因情況而變化,而界線則源自「愛自己、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的核心價值觀,不會因外界變動而改變。透過設立界線,可以引導孩子走向負責任的行為和健康的人際關係。下面幾點有助家長更多認識如何 「 為愛立界線 」:   一、界線的種類 1. 身體的界線 : 引導孩子辨認身體的哪些部位對他人來說是禁區,保護自己身體界線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身體界線。依照季節和場合穿著得體,在青春期能逐漸發展出發展身體自主權的概念。 2. 話語的界線 : 教導孩子何謂適當的言詞,學習適當的溝通方式並尊重他人的話語界線,養成在話語上尊重他人感受的好習慣。 3. 人際的界線 : 在人際關係中,因應親疏遠近之不同,區分不同程度的回應,展現出不同的人際互動方式。學習觀察分析情境,思考在此情境中可行與不可行的。發展出 「 愛自己、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 」 的價值觀。 二、當孩子挑戰界線時,家長面對的秘訣    孩子的價值觀是在不斷地探索和人際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因此,面對孩子的越界,重要教養者的立場一致、溫和卻堅定,將有如大氣層的氣流般,將孩子吸引進一致的教養氣流中。小孩是天生的模仿者,一致的教養氛圍,將會引領他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周遭環境。 三、為愛立界線並不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反而使孩子更游刃有餘    「自律帶來真正的自由」!有界線的人在團體能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僅較容易與人相處,也花較少心力去解決越界所帶來的後果,更能儲心力去運用現有的資源,發揮創意巧思,透過團隊合作中發揮影響力。   當孩子還小時,他需要你也很在乎你,這時候家長的帶領是最有效果的。持續的溝通和建設性強化是引導孩子行為的關鍵,家長為愛孩子而立界線,不只是消極地引導孩子進退有據,培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更是積極地去培養孩子的分析力、決策力和運用資源的創造力。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茁壯成長、充滿愛與尊重的家庭

認識天生氣質,掌握孩子教養

圖片
  作者: 夜未央         「快一點!快一點!」「勇敢一點,不要怕!」身為家長的您是否常不經意地對孩子脫口而出這幾句話呢?兄弟姊妹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家長採同樣的對待,一致的標準,但孩子的行為表現卻大相逕庭? 相信大家都聽過「天生麗質」這四個字,也了解其意義,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天生氣質」?今天就要帶大家來認識孩子們的天生氣質,在教養孩子的這條路上奔跑不崩潰。 什麼是「天生氣質」?        既然說「天生氣質」,即代表「氣質」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內外在的個別差異」,沒有好壞的差別,也與智能毫無關係,是每一個人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所表現出來的反應。        舉個例來說,筆者擁有三個孩子,即便同樣的父母,性別一樣,在同樣的家庭成長,但三個孩子的氣質完全不同:老大謹慎穩重敏銳,老二創意十足、勇於探索,老三鬼靈精怪又細心觀察。我相信家裡擁有超過一個孩子的父母們一定也有類似的情況,而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差異,就是「天生氣質」。 9 大氣質向度        在 1950 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有幾位兒童發展的專家、學者針對嬰幼兒長期追蹤研究,於是氣質的面紗慢慢被揭開來。其中,由 Alexander Thomas 與 Stella Chess 這兩位學者所提出的九大向度,是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氣質分類法,雖然之後仍有許多研究各自提出不同得氣質分類理論,但九大向度依舊是最容易被掌握、更實際應用的一種分類法,至今仍被廣泛地使用。 ( 註 1 ) 以下我們將針對這九種向度,簡單介紹不同氣質向度的表現: 1.   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孩子在一天的時間中,身體活動的程度,以判斷孩子是文靜或好動。 2.   規律性 規律性意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是否規律,以了解孩子是否規律、可預測。 3.   趨避性 趨避性是當孩子面對新鮮的人事物之時,表現出來的最初反應,嘗試探索或是退縮。 4.   適應性 適應性為孩子在面對生活變動的時候,接受時間的「長短」,以觀察孩子是否容易接受及適應新環境。 5.   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則指孩子在面對內外在刺激,對刺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孩子在情緒表達上是強烈或是溫和、常被忽略的。 6.   情緒本質 情緒本質是孩子在一天中,正向或是負向情緒的比例,是愉快、友善行為居多,或是悶悶不樂居多。 7.   堅持度 堅持度看的是孩子面對困難或挑戰時,願意克服

地圖、責任與成長-一位父親隨筆

圖片
作者: Dennis 一個晴朗的周末,我和我的三個孩子決定去公園進行一次探險。大兒子負責帶著地圖,他迫不及待地展示著他新學到的技能。這次的探險也是一個機會,我可以透過與孩子們的互動,更多了解他們的個性,同時觀察每個孩子身處相同情境時的反應有何差異。 我們一起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大兒子打開地圖,專心地觀察著每個標記和方向。我問他:「你能幫助我們找到前往魚池與學校的路嗎?」他滿懷自信地點點頭,迫不及待地要向我們展示著他的地圖閱讀能力。 在我們沿著街道漫步的時候,我提到了之前他帶著弟弟妹妹去便利商店的事情。我說:「我很驚訝你能夠帶他們去便利商店,你真的做得很好。」大兒子滿臉驕傲地回答:「爸爸,我覺得作為哥哥,我有責任照顧他們,而且我用自己的零用錢幫他們買了糖果和玩具。」 這句話讓我更加欣慰,我知道他正在逐漸理解責任和關懷他人的重要性,雖然我也懂他其實有一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喝飲料的小小心機,但我並沒有點破 … 。 我回應他:「這就是責任感和成長的體驗,我以你為榮。」 “ 教養其實不僅僅是關於獨立和自主,同樣也涉及責任和理解他人的需求。藉由生活的情境與對話,鼓勵孩子們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並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 ” 回家的路上,我們談論著地圖和探險的經驗。我問大兒子:「你喜歡使用地圖尋找目的地嗎?有什麼困難嗎?」他坦率地回答說:「起初有一些困難,但是當我開始理解地圖的符號和方向時,它變得越來越容易了。」最後,我們回到家中,三個孩子紅著臉蛋,開心地在餐桌上吃著冰淇淋,為他們上午探險畫下美好的句點。 “ 學習新事物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就能夠掌握它們。 ” 當父母願意保持好奇,透過與孩子的對話與分享,共同建立一個充滿互動和學習的環境,一同拿著地圖在彼此的人生中成長時,我們就能夠打造一個充滿愛、理解和盼望的家庭。這將是一個精彩的冒險旅程,使一家人彼此學習,看見彼此的優點,並且一起創造屬於彼此的回憶與故事。

解鎖少年維特的煩惱(H.O.P.E)

圖片
    「孩子,你好嗎?」親愛的爸媽,你曾經這樣問過你的孩子嗎?     在聖誕節的市集,筆者看見一個媽媽帶兩個小孩,媽媽是勞力工作者,兩個男孩小二,小四,瘦小身材與年紀並不相符。在閒聊中,才知道媽媽近日被迫離職了,小二的弟弟有功課學習壓力困擾,而那個一直幫弟弟發聲的哥哥,原本酷酷一副沒事的表情,當哥哥抽到一張祝福卡,卡片上說他想求助卻無人幫他,他頓時低下頭來,連他媽媽都訝異不已。     孩子的肚子餓、身體受傷、感冒不舒服了,他會說,他若沒說,父母也多少看得出來。 但若他心裡受傷不舒服了,連他自己都不知該怎麼表達,或是你太忙了,因而忽略了他向你的示意求救 ,或者他已明顯有些徵兆,甚至學校老師也向你有所反應,但你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些年來,即使先進國家的科技愈發達,但青少年自殺率卻逐年上升,加拿大兒童的第一名死因是自殺;日本去年的青少年自殺率更創30年新高。根據我國的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最新統計 , 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續三年創新高 (註一) 。這些數據令人看了怵目驚心!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嚴重問題,在家庭裡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想不開尋短,醫師認為與現代雙薪家庭缺乏互動,青少年又面臨課業、同儕、社群媒體諸多壓力有關。我們可 依據下面兩套H.O.P.E提醒 ,瞭解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和家長陪伴的態度與方式,以防微杜漸。 一、青少年憂鬱的症狀 (H.O.P.E.)   1、Help 青少年正在發展獨立性,但面對困境時也會有求助信號。 青少年可能會表達「我覺得沒什麼未來」、「生活不可能好起來了」;嚴重的絕望感時常會說出:「活著不值得」、「我不會再煩你了」、「沒有我,你們會過的更好」、「我很希望一覺就不再醒來」 2、Opportunity 需要表達溝通的機會。 當青少年面對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自我認同、情感困擾、親子衝突等,他們想要被了解被懂。 3、Powerless 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感到無力。 當青少年思考變慢、活動力下降、完全提不起勁;社交互動減少、退縮或孤立;學業表現下降、感到無助、拒學;覺得自己沒有用、對未來絕望、自殘或有自殺想法。 4、Emotion 長時間心情起伏大、情緒低落。 比如:哭泣、暴躁、易怒、內疚、自責、難過、鬱悶、沮喪、空虛等。 二、家長的陪伴態度與方式 (H.O.P.E.) 1、Hear 從小培養親子對話的習慣。

怦然心動的育兒整理魔法

圖片
作者:夜未央      這幾日在媽媽界傳的沸沸揚揚的,莫過於整理女王近藤麻理惠的新聞了。    近藤麻理惠是日本的專業整理師,在 2010 年時出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並於 2019 年在 Netflix 上出演真人實境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幫助許多家庭清理整頓他們的居家環境(註 1 )。      然而今年 1 月,近藤受訪自稱對於擁有三個孩子的她,現階段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這一番言論,讓網路上許多媽媽突然感到被理解,大喊「解放了」。       記得小時候父母只要求我把書讀好,剩下的什麼也不用管,但到了高中時期,又對於我不做家事感到生氣。現在自己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面臨家務,常有許多的取捨和掙扎。待洗的碗盤和髒衣褲,一餐接著一餐的備料、烹煮和收拾,玩具歸位好又散在地上,地板吸了拖了又髒了 ... 。無論我投入多少時間整理,遠遠是不夠的。我猜想,或許很多家庭都曾經或正在因為「整理家裡」這件事,而經歷不愉快。      面對育兒和混亂的轟炸,曾經讓我度日如年,滿滿的無力感。但是,當我學習閉上眼睛並調整我的眼光,細細數著我生命中的禮物:我有可以為他們做飯和打掃衛生的家人、我有愛著我的先生和孩子們、我親愛的丈夫常常鼓勵扶持挫折無力的我、我的孩子們喜歡也享受和我一起的時光 ... 等。轉念將 家事化為和孩子互動的媒介,在育兒中整理家務,整理家務中陪伴孩子,不失為雙贏的好方法 !    醫學博士 Kereese Gayle-Farias 表示,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家事,就會認知參與家務和打掃整潔是家庭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有研究顯示 : 從小會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的工作機會是不做家事孩子的 4 倍;不做家事孩子的失業率是從小做家事孩子的 15 倍。     若是想要讓年幼的孩子養成幫忙做家務的習慣,必須清楚他們喜歡做些什麼。以下七項是適合幼兒參與的簡單家務,包括:(註 2 ) 1.  收拾玩具和書籍 2.  協助洗衣服和晾曬衣服 3.  照顧寵物 4.  清潔灰塵 5.  協助購買、分類和清洗生鮮食品 6.  整理餐桌、擺放碗筷 7.  整理床鋪     當孩子願意幫忙時,不只讚賞孩子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告訴自己 : 「關係排第一順位,標準可以鬆一點,亂一點沒關係,有些事可以放手,不要因為家務而破壞關係,家務事可以等待,陪伴孩子的
圖片
父親節有感:成為爸爸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撰文者 : 張文昌老師 當我結婚時,和太太說好想要有兩個孩子,經過了約七年的努力,看遍了中醫西醫,不僅花錢又傷身,卻無法如願有自己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好不容易懷孕了,太太半夜兩點醒來發現有出血現象,趕緊打 119 送醫院急診處,到了醫院只能打黃體素安胎,休息後回家。過了幾天,孩子還是又流掉了,我和太太都很難過。 當陷入情緒低潮的時候,忽然我心中浮現一個想法:「是有孩子重要,還是自己生比較重要?」我也和太太分享,我們心中很快有了答案:「有孩子比較重要,是不是自己生的比較不重要」 太太心中很快有了另一個疑問: 「若不是自己生的,我是否能像自己生的一樣愛他?」 隨著太太從班級導師轉為輔導老師,所輔導、關懷的對象以具偏差行為的孩子為主,約半年後太太找到了答案:「如果我可以真心愛學校當中這些具有偏差行為、許多人看為不可愛的孩子,我何需擔心自己無法愛這個來到我們家中的小嬰孩?」在有了這樣的信心之後,我們很快地提出了收養孩子的申請。 原來 成為收養父母需要經過重重關卡,包括健康檢查、提出財產證明、在職證明、無前科證明、親友推薦函 ,上許多的課,還在基金會建議之下接受 婚姻諮商 ,一方面 考量孩子的最佳利益 ,一方面考驗 我們想要孩子的耐心與堅持 。 「是原住民」「是白白的,不是黑黑的」,經過一年兩個月的漫長等待,我終於接到社工的電話。第一眼見到孩子,我們心中充滿言語無法形容的喜悅與感動: 「這就是我的孩子」 「這麼漂亮的孩子要來我們家耶」。 恩恩是我們從心裡生出來的孩子,是我們尋求已久的孩子 。 當恩恩來到我們家, 家人的關係互動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家庭生活有了重心,不再像太太以往所形容的「兩個單身漢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阿嬤在做菜,恩恩會到廚房門口和她玩捉迷藏;平時很少聯絡的兄弟姐妹,因此而有了共同的話題與關注焦點、增加了許多一起碰面、吃飯、出遊的機會; 好多好多的的第一次 :第一次吃冰淇淋、第一次自己走路、第一次坐高鐵、第一次自己坐馬桶尿尿;因著她的活潑好動,從一開始地板放滿了軟墊,到後來家裡陸續增加了彈跳床、單槓、盪鞦韆; 從孩子的眼中,世界變得新鮮、有趣,我的心情,也伴隨著孩子的喜怒哀樂而起伏 。當孩子趴在我的身上,探索著、玩著我的耳朵、眉毛,當我用鬍鬚摩擦著她的腳底,逗得她呵呵大笑, 這樣的依附與親密,是我過去

從宏蕾事件正視「性教育」之重-大腦對性的反應機制 (一)

圖片
近日震撼華人界的宏蕾婚變事件,妻子李靚蕾對於丈夫王力宏在婚姻前、後複雜的性交往描述,並婚姻後對她的冷暴力和言語霸凌,完全顛覆了王力宏幾十年來所營造的清新健康人設。 對比近年來所謂「情慾流動」、「性愛分離」或「開放性關係」等違反穩定的去愛與被愛的觀念,「性」在華人家庭教育中常是隱晦的話題,家長在家若不談,孩子在外讀書、就業,便受到媒體和校園風氣的影響,若接受了上述觀念,因「性」出事時,家長在心疼之餘,更難以面對的是:無法相信孩子會選擇這樣的對象,或發生這樣的「性事」!       「性」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在談「性」教育之前,以下五點,是我們需要先具備的基本概念,其中第二、三、四、五點,引述自蔡志東(2016)「大腦說:性不性,有關係」一書 (註1) ,點次也將此書的引用處頁數標註出來: 一、「性」行為有其對象: 愛滋性病、恐怖情人、私密照外流、情殺、性事外流…這些威脅、傷害都是從「性」的對象而來的。 二、「性」會使人得到快樂感受: 排除被性侵或被強迫,一般的性行為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在腦中流動,會使腦細胞產生振奮或幸福的感受,促使人克服恐懼,興奮迎向新的挑戰。但是,若刺激過度時,會使得大腦抗拒多巴胺,導致人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恢復快感,這就是性上癮的原理(p41-44)。(請參照南兒少影片: 大腦對A片的反應篇 ) (註2) 三、無法藉著「性」得到「愛」: 大腦研究發現:產生浪漫愛意的腦部中樞,與產生性慾的腦部中樞是分離的(p66)。所以,性行為並不能保證當中是有愛的連結。「愛」不只是性行為的激情和快感,愛意的延續更是需要雙方的理解、包容、溝通和行動表達。台灣性教育學會前理事長高松景(2021)在近日的新聞受訪中談到:「喜歡和愛是不一樣的,喜歡是單方面的,例如我喜歡一朵花,我就想要霸占它,但是愛是雙方面的;如果我愛這朵花,我一定是希望每天灌溉它,讓它因為我的參與而生命更加成長,這才是健康的親密關係」 (註3) 。 四、「性」會促使彼此連結: 人類的大腦很奇妙,性行為會使女性的大腦浸滿催產素,導致她想要與對方繼續發生關係,產生更強烈緊密的連結,並產生信任感(p46-47)。性行為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中,將會更深連結彼此;但這樣的大腦機制也會使女性誤判,去信任一位以愛為名卻只想發生性行為的渣男。 五、分手和關係破滅會帶來身心痛苦: 當雙方彼此愛意萌發,自然而然就會對第

讓笑容燦爛,從遠離成癮做起

圖片
 作者|陳惠華牙醫師   燦爛的笑容人人喜愛,漂亮或帥氣的你,想要維持一抹健康的微笑,必須要知道哪些東西會帶給牙齒危害。除了教導孩子如何拒絕誘惑,家長們的以身作則也非常重要。遠離菸、酒、毒 , 一起保護口腔, 讓生活更加 「好看、好吃、好說話」!   一、抽煙:   菸草中的尼古丁是口腔的天敵,不僅會影響末梢血管的健康,影響牙齦的養分供給;也會削弱人體的免疫能力,進而導致 牙周病 的產生。 口水在口腔中具有沖刷清潔的作用,但 抽菸會使得口腔乾燥,降低了口水的沖刷清潔的能力,容易產生 蛀牙 。除此之外, 菸垢 會附著於牙齒上,大大影響美觀,愛美的你千萬不能抽菸! 二、 嚼檳榔:   檳榔中藏著許多的的致癌物質,即使不加紅灰、白灰……等,檳榔依舊是引起 口腔癌 的頭號要犯。且檳榔本身的 纖維粗糙 ,長期嚼食,往往造成牙齒嚴重磨耗和斷裂。因此,面對親朋好友的邀請,為了口腔的的健康著想,一定要勇敢說出:「檳榔是致癌物;我不嚼檳榔!」(註) 三、吸毒:   毒品大多為酸性物質,除了會 腐蝕珐瑯質 ,也會減少口水分泌,影響沖刷清潔的能力,進而 蛀牙 。毒品也會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引起 骨質疏鬆症 及 牙周病 。千萬別好奇嘗試,跟自己的健康過不去!   為了遠離成癮物質的危害,下次親朋好友邀請你嘗試抽菸、嚼檳榔、吸毒時,一定要 勇敢說 :「這些東西會傷害身體,我不嘗試。」家長們也要帶頭建立 榜樣 ,好好愛護身體,維持口腔的美觀與健康, 我們家一起讓嘴巴「好看、好吃、好說話」! 註 1 檳榔是致癌物;我不嚼檳榔!國民健康署( 20 14 年 3 月)。 國民健康署 。取自 https://www.mohw.gov.tw/cp-3202-21961-1.html

獨一無二的孩子

圖片
  近日有一部感人電影,名為「聽見歌 再唱」,改編自馬彼得校長的親身經歷。由南投信義鄉發跡的原聲合唱團,有著天籟般的嗓音,聞名國內外。原本這群孩子生長在資源缺乏的偏鄉,卻因著靈魂人物──馬彼得校長(註1),看見孩子潛藏的寶藏,開發所長,使孩子得以鋒芒畢露。 馬彼得校長在接受訪談時說:「從事教育工作者,要透過我們的教學,來幫助小孩子建立信心。」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呢?首先,要看見孩子內在的寶藏,並鼓勵、發展它。每個孩子都藏有獨一無二的寶藏,待我們發掘。 哈佛大學 教授 迦德納 ( Howard Gardner )於 1980 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 ),影響教育領域甚鉅,打破了過往用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成敗。他將人的智力分為八種,說明每一個人都擁有特別的專長(註 2 )。   1.       語文智能: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高,善於文字、修辭的表達。 相關職業:律師、詩人、記者、作家。   2.       數學邏輯智能:數學、分析、邏輯推論的能力。 相關職業:電腦工程師、分析師、科學家、研究員。 3.       空間智能:敏銳於圖像、空間、色彩,善於圖像的創作與表達。 相關職業:建築師、藝術家、圖像設計、攝影師、城市規劃師。   4.       音樂智能:對音色、音質、節奏有敏感性,能夠欣賞與運用音樂的能力。 相關職業:作詞/曲家、歌手、音訊工程。   5.       肢體動覺智能:能靈活運用肢體,透過身體表達想法的能力。 相關職業:運動員、舞蹈家、體育教練、物理治療師。 6.       人際智能:察覺他人的心情與想法,具有人際互動與溝通的能力。 相關職業:教師、政治家、銷售員。   7.       內省智能:能了解自己的個性、情緒、優缺點,善於自我反省。 相關職業:哲學家、心理學家。   8.       自然觀察智能:喜歡大自然,對動植物觀察敏銳、富有熱忱。 相關職業:生物學家、生物科技、環境保育。   據神經科學的研究,大腦確實存在這八種智力(註 3 ),後來新增第九種「生存智能」,意指能深入思考「人為何活著?生命的意義?生死意涵?」的能力。   每個人的智能組成結構都不同,這就是人獨特的地方!

孩童的發展與任務(兒童~青少年)- Eric H.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圖片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個性,就像花園裡形形色色的花,各有各的美,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後天的教養也會影響孩子喔!如同哲學家洛克所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長輩給予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   心理學家 Erickson 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 各個階段都有轉機與危機 ,因此如何 克服危機 , 發展健康的心理 ,是各階段的主要任務,這就顯示後天教養的重要。以下將介紹兒童~青少年的兩個階段,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作為教養兒女的參考。     第四階段: 學齡 兒童期 ,約 6~12 歲 1. 發展任務: 勤奮進取 (勤奮、敢於面對挑戰) v.s. 自貶自卑 (充滿失敗感,不敢面對難題)   此時孩子已進入校園生活,面對 學校考試 與 同學相處 ,如果孩子能從中 獲得成就感 ,將培養出「勤奮」的性格, 敢於面對困難的挑戰 ;如果孩子從中體驗到失敗感,將會感到自卑,日後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難題。孩子難免會有成績表現不好的時候,但父母、教師如果願意教他、並且為他打氣,陪伴孩子弄懂不會的地方,孩子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2. 父母的角色: ( 1 )教導生活技能 教導孩子 應付學校生活 , 處理人際關係 。當孩子面對同儕的比較、衝突時,父母先傾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避免直接跟孩子說:「這是你的不對,怎麼可以這樣對人家!」、「不要理他就好了啦!」讓孩子知道 父母願意傾聽 ,日後在學校發生事情時才願意告訴家長。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也告訴孩子如何應對各樣人際情境。   ( 2 )給予肯定鼓勵 給予孩子肯定 ,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家長、老師對孩子成績的反應態度很重要,不拿孩子與人比較,例如:「你看姐姐數學多好!你要用功一點。」如果孩子受到老師苛責成績,父母須找出孩子的優質,給孩子鼓勵:「剛開始還不會注音符號,現在你會念注音了,真是聰明!」、「雖然聽不懂,但還是會詢問老師,你非常的勇敢!」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約 12~18 歲 1. 發展任務: 自我統整 ( 有明確自我觀念及方向 )   v.s. 角色混淆 ( 生活無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    青春期是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青少年開始擺脫過去對父母、師長依賴, 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 建立新的自我認同 ,他們最大的疑問是:「 我是誰? 」青少年會思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