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從宏蕾事件正視「性教育」之重-大腦對性的反應機制 (一)

圖片
近日震撼華人界的宏蕾婚變事件,妻子李靚蕾對於丈夫王力宏在婚姻前、後複雜的性交往描述,並婚姻後對她的冷暴力和言語霸凌,完全顛覆了王力宏幾十年來所營造的清新健康人設。 對比近年來所謂「情慾流動」、「性愛分離」或「開放性關係」等違反穩定的去愛與被愛的觀念,「性」在華人家庭教育中常是隱晦的話題,家長在家若不談,孩子在外讀書、就業,便受到媒體和校園風氣的影響,若接受了上述觀念,因「性」出事時,家長在心疼之餘,更難以面對的是:無法相信孩子會選擇這樣的對象,或發生這樣的「性事」!       「性」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在談「性」教育之前,以下五點,是我們需要先具備的基本概念,其中第二、三、四、五點,引述自蔡志東(2016)「大腦說:性不性,有關係」一書 (註1) ,點次也將此書的引用處頁數標註出來: 一、「性」行為有其對象: 愛滋性病、恐怖情人、私密照外流、情殺、性事外流…這些威脅、傷害都是從「性」的對象而來的。 二、「性」會使人得到快樂感受: 排除被性侵或被強迫,一般的性行為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在腦中流動,會使腦細胞產生振奮或幸福的感受,促使人克服恐懼,興奮迎向新的挑戰。但是,若刺激過度時,會使得大腦抗拒多巴胺,導致人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恢復快感,這就是性上癮的原理(p41-44)。(請參照南兒少影片: 大腦對A片的反應篇 ) (註2) 三、無法藉著「性」得到「愛」: 大腦研究發現:產生浪漫愛意的腦部中樞,與產生性慾的腦部中樞是分離的(p66)。所以,性行為並不能保證當中是有愛的連結。「愛」不只是性行為的激情和快感,愛意的延續更是需要雙方的理解、包容、溝通和行動表達。台灣性教育學會前理事長高松景(2021)在近日的新聞受訪中談到:「喜歡和愛是不一樣的,喜歡是單方面的,例如我喜歡一朵花,我就想要霸占它,但是愛是雙方面的;如果我愛這朵花,我一定是希望每天灌溉它,讓它因為我的參與而生命更加成長,這才是健康的親密關係」 (註3) 。 四、「性」會促使彼此連結: 人類的大腦很奇妙,性行為會使女性的大腦浸滿催產素,導致她想要與對方繼續發生關係,產生更強烈緊密的連結,並產生信任感(p46-47)。性行為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中,將會更深連結彼此;但這樣的大腦機制也會使女性誤判,去信任一位以愛為名卻只想發生性行為的渣男。 五、分手和關係破滅會帶來身心痛苦: 當雙方彼此愛意萌發,自然而然就會對第

讓笑容燦爛,從遠離成癮做起

圖片
 作者|陳惠華牙醫師   燦爛的笑容人人喜愛,漂亮或帥氣的你,想要維持一抹健康的微笑,必須要知道哪些東西會帶給牙齒危害。除了教導孩子如何拒絕誘惑,家長們的以身作則也非常重要。遠離菸、酒、毒 , 一起保護口腔, 讓生活更加 「好看、好吃、好說話」!   一、抽煙:   菸草中的尼古丁是口腔的天敵,不僅會影響末梢血管的健康,影響牙齦的養分供給;也會削弱人體的免疫能力,進而導致 牙周病 的產生。 口水在口腔中具有沖刷清潔的作用,但 抽菸會使得口腔乾燥,降低了口水的沖刷清潔的能力,容易產生 蛀牙 。除此之外, 菸垢 會附著於牙齒上,大大影響美觀,愛美的你千萬不能抽菸! 二、 嚼檳榔:   檳榔中藏著許多的的致癌物質,即使不加紅灰、白灰……等,檳榔依舊是引起 口腔癌 的頭號要犯。且檳榔本身的 纖維粗糙 ,長期嚼食,往往造成牙齒嚴重磨耗和斷裂。因此,面對親朋好友的邀請,為了口腔的的健康著想,一定要勇敢說出:「檳榔是致癌物;我不嚼檳榔!」(註) 三、吸毒:   毒品大多為酸性物質,除了會 腐蝕珐瑯質 ,也會減少口水分泌,影響沖刷清潔的能力,進而 蛀牙 。毒品也會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引起 骨質疏鬆症 及 牙周病 。千萬別好奇嘗試,跟自己的健康過不去!   為了遠離成癮物質的危害,下次親朋好友邀請你嘗試抽菸、嚼檳榔、吸毒時,一定要 勇敢說 :「這些東西會傷害身體,我不嘗試。」家長們也要帶頭建立 榜樣 ,好好愛護身體,維持口腔的美觀與健康, 我們家一起讓嘴巴「好看、好吃、好說話」! 註 1 檳榔是致癌物;我不嚼檳榔!國民健康署( 20 14 年 3 月)。 國民健康署 。取自 https://www.mohw.gov.tw/cp-3202-21961-1.html

獨一無二的孩子

圖片
  近日有一部感人電影,名為「聽見歌 再唱」,改編自馬彼得校長的親身經歷。由南投信義鄉發跡的原聲合唱團,有著天籟般的嗓音,聞名國內外。原本這群孩子生長在資源缺乏的偏鄉,卻因著靈魂人物──馬彼得校長(註1),看見孩子潛藏的寶藏,開發所長,使孩子得以鋒芒畢露。 馬彼得校長在接受訪談時說:「從事教育工作者,要透過我們的教學,來幫助小孩子建立信心。」   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呢?首先,要看見孩子內在的寶藏,並鼓勵、發展它。每個孩子都藏有獨一無二的寶藏,待我們發掘。 哈佛大學 教授 迦德納 ( Howard Gardner )於 1980 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 ),影響教育領域甚鉅,打破了過往用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成敗。他將人的智力分為八種,說明每一個人都擁有特別的專長(註 2 )。   1.       語文智能: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高,善於文字、修辭的表達。 相關職業:律師、詩人、記者、作家。   2.       數學邏輯智能:數學、分析、邏輯推論的能力。 相關職業:電腦工程師、分析師、科學家、研究員。 3.       空間智能:敏銳於圖像、空間、色彩,善於圖像的創作與表達。 相關職業:建築師、藝術家、圖像設計、攝影師、城市規劃師。   4.       音樂智能:對音色、音質、節奏有敏感性,能夠欣賞與運用音樂的能力。 相關職業:作詞/曲家、歌手、音訊工程。   5.       肢體動覺智能:能靈活運用肢體,透過身體表達想法的能力。 相關職業:運動員、舞蹈家、體育教練、物理治療師。 6.       人際智能:察覺他人的心情與想法,具有人際互動與溝通的能力。 相關職業:教師、政治家、銷售員。   7.       內省智能:能了解自己的個性、情緒、優缺點,善於自我反省。 相關職業:哲學家、心理學家。   8.       自然觀察智能:喜歡大自然,對動植物觀察敏銳、富有熱忱。 相關職業:生物學家、生物科技、環境保育。   據神經科學的研究,大腦確實存在這八種智力(註 3 ),後來新增第九種「生存智能」,意指能深入思考「人為何活著?生命的意義?生死意涵?」的能力。   每個人的智能組成結構都不同,這就是人獨特的地方!

孩童的發展與任務(兒童~青少年)- Eric H.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圖片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個性,就像花園裡形形色色的花,各有各的美,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後天的教養也會影響孩子喔!如同哲學家洛克所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長輩給予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   心理學家 Erickson 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 各個階段都有轉機與危機 ,因此如何 克服危機 , 發展健康的心理 ,是各階段的主要任務,這就顯示後天教養的重要。以下將介紹兒童~青少年的兩個階段,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作為教養兒女的參考。     第四階段: 學齡 兒童期 ,約 6~12 歲 1. 發展任務: 勤奮進取 (勤奮、敢於面對挑戰) v.s. 自貶自卑 (充滿失敗感,不敢面對難題)   此時孩子已進入校園生活,面對 學校考試 與 同學相處 ,如果孩子能從中 獲得成就感 ,將培養出「勤奮」的性格, 敢於面對困難的挑戰 ;如果孩子從中體驗到失敗感,將會感到自卑,日後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難題。孩子難免會有成績表現不好的時候,但父母、教師如果願意教他、並且為他打氣,陪伴孩子弄懂不會的地方,孩子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2. 父母的角色: ( 1 )教導生活技能 教導孩子 應付學校生活 , 處理人際關係 。當孩子面對同儕的比較、衝突時,父母先傾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避免直接跟孩子說:「這是你的不對,怎麼可以這樣對人家!」、「不要理他就好了啦!」讓孩子知道 父母願意傾聽 ,日後在學校發生事情時才願意告訴家長。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也告訴孩子如何應對各樣人際情境。   ( 2 )給予肯定鼓勵 給予孩子肯定 ,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家長、老師對孩子成績的反應態度很重要,不拿孩子與人比較,例如:「你看姐姐數學多好!你要用功一點。」如果孩子受到老師苛責成績,父母須找出孩子的優質,給孩子鼓勵:「剛開始還不會注音符號,現在你會念注音了,真是聰明!」、「雖然聽不懂,但還是會詢問老師,你非常的勇敢!」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約 12~18 歲 1. 發展任務: 自我統整 ( 有明確自我觀念及方向 )   v.s. 角色混淆 ( 生活無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    青春期是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青少年開始擺脫過去對父母、師長依賴, 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 建立新的自我認同 ,他們最大的疑問是:「 我是誰? 」青少年會思考生命

孩童的發展與任務(出生~學齡前)- Eric H.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

圖片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個性,就像花園裡形形色色的花,各有各的美,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後天的教養也會影響孩子喔!如同哲學家洛克所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長輩給予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   心理學家 Erickson 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 各個階段都有轉機與危機 ,因此如何 克服危機 , 發展健康的心理 ,是各階段的主要任務,這就顯示後天教養的重要。以下將介紹出生~學齡前的三個階段,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作為教養兒女的參考。     第一階段:嬰兒期,約 0~1 歲 1.  發展任務: 信任 (對人、環境有安全感) v.s.  不信任 (焦慮不安)   此時的發展重點在於「信任感」,嬰兒內心的疑問為:「 我能信任周圍的人嗎? 當我哭時,會有人注意到我嗎?當我餓時,會有人餵我嗎?」嬰兒的 「哭」是很重要的訊息 ,代表他需要某種協助,可能是食物、安全感、尿布、擁抱,如果父母能很快的 回應嬰兒的哭聲 ,會 建立嬰兒的信任感 , 認為世界是值得信任的 ,利於往後 建立與人信任的人際關係 ;反之,如果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便會認為世界不值得信任,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時常擔憂自己需要得不到滿足。   2.  父母的角色 ( 1 )滿足孩子需求 滿足身、心需求,讓嬰兒有安全感。例如:時常擁抱孩子。父母睡醒時,可以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身邊。 ( 2 )照顧態度一致 主要照顧者有一致的照顧態度。例如:父母都要擁抱與餵養孩子,避免一個時常照顧孩子、另一個卻很少接觸孩子。      第二階段: 幼兒期 ,約 2~3 歲 1.  發展任務: 活潑自主 (獨立、自律)  v.s.  羞怯懷疑 (缺乏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   此時孩子內心的疑問為:「 我可以自己完成事情,或是我必須仰賴別人呢? 」小孩開始會想獨力完成事情,在安全的範圍內,家長可以 讓孩子自行嘗試 , 遇到困難時再給予協助 , 事後給予鼓勵 ,幫助孩子學習獨立, 讓小孩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 ;如果父母太過溺愛或苛責,孩子會感到內疚,懷疑自己的能力。   2.  父母的角色: ( 1 )讓孩子探索 給予更多安全的環境讓幼兒探索,在嘗試中學習簡單的生活事物。例如:穿衣服、挑選喜歡的玩具、做簡單的點心、如廁。 ( 2 )適時給協助 讓孩子自行嘗試,遇到困難提供協助,完成後給予鼓勵肯定。例如:「你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