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豬揚變色,我們該如何約會?

圖片
  近日豬揚變色,媒體版面炒得沸沸揚揚。從媒體得知, 周揚青 之前應是小豬的粉絲,透過旁人認識小豬,漸漸步入交往。 分手後, 周 揚青 告訴母親:「若之前小豬在網路上有傳出劈腿過的新聞,我就絕不會答應交往。 …… 可惜那時候沒有一個被傷害過的女生站出來過。」 現今交友軟體、社群網站發達,網路訊息可說是真假難辨。雖然有些人會透過好友打聽對方的為人,但若要認識一個人,還是要透過真實的相處才能了解。   在陷入甜膩的情網前,趁著頭腦還清醒,一定要做足「認識對方」的功課!以下所介紹交往階段,可以幫助家長在陪伴情竇初開的青少年時,檢視孩子處於哪一個階段,更有智慧的陪伴他們喔! 第一階段:團體活動   透過參與共同的團體活動,例如:營隊、社團 …… ,從中了解對方在人際關係中的相處狀況,先從好朋友開始做起,較能輕鬆的認識對方。此外,可以從中認識不同的人喔! 第二階段:團體約會   如果彼此想進一步的認識,可以雙方邀請自己的幾個好友,或是共同的好友一起出來,如此有幾個好處: 1. 受邀者較不會感到尷尬。 2. 可以從對方的好友來認識他。 3. 認識更多的朋友。例如: 小明 想進一步認識 小美 ,他們可以邀請好朋友 小華 、 小娟 一去郊遊、逛街。 第三階段:單獨約會   經過團體約會後,如果雙方想更進一步的交往,可以開始一對一的約會,更深入的了解對方的想法、價值觀。 在這個階段,雙方要有共識:「只是單獨出來相處看看,還不是『男女朋友』」 ,因此在身體上也要保持普通朋友的距離。如果覺得不太合適,不必勉強彼此交往。例如: 小明 和 小美 一起前往圖書館念書,或是一起相約吃晚餐。 若兩人持續固定與對方單獨約會,且沒有再與其他對象約會,如何判定兩人是否可以進入「談戀愛」呢?有四個要件可供判定: 一、彼此信任 :對方的人品和言行,會讓你產生信任感。 二、有效溝通 :除了能聊得來,對事情的看法有差異時,能找到溝通方式。 三、無條件接納 :能接納對方的個性、體型、外貌、志向、興趣、家庭。 四、平衡關係 :當事人仍能享有各樣的人際關係線,例如:和家人、朋友、同儕的關係,不會因為彼此交往而陷溺在兩人世界,親友關係和戀愛關係是平衡的。 第四階段:固定對象   此時,雙方是公開的男女朋友,彼此為這段感情負責,

青少年看世界

圖片
  海軍敦睦艦染疫問題,在輿論掀起一股滔天巨浪來。當海軍同袍在船上出現症狀時,其餘成員似乎警覺心不足,下船後足跡仍舊踏遍各地 (註 1 ) 。而類似的事情也在美國發生,三月中是美國的春假,許多大學生前往海灘、開派對,記者好奇的詢問:「難道你們不知道要保持社交距離嗎?」學生回答:「現代的年輕人有像牛一樣強的免疫系統。」 (註 2 )   年輕人是對於疫情的認識不足嗎?相信不是的,即使有足夠的認知,他們所做的決定仍和成年人有些差異。從身心的發展面觀之,便可以明白年輕人、成年人思維角度的不同。   一、大腦的決策中心   新的腦科學研究指出,人的大腦要三十歲才會發展成熟 (註 3 ) ,尤其大腦前額葉是最慢成熟的區域,前額葉負責了決策、衝動控制、風險評估、同理心 …… 等能力。因為如此,使得青少年(甚至是年輕人)跟成年長輩的想法很不一樣,心理學家艾爾楷( Elkind )指出,青少年的思考有幾個特徵,而「個人神話( Personal Fable )」是其中之一。 (註 4 ) 二、青少年的個人神話   什麼是個人神話?就是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想法很獨特,深信自己與眾不同,高估自己的能耐,甚至覺得「我不會死」。也就是為何青少年會認為:「我不會跟別人一樣倒楣,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想法常令長輩無法理解,形成了兩代的衝突,孩子反而更加認為「大人都不了解我」。 身為長輩的您,面對青少年的孩子,該如何溝通,甚至雙贏呢? 一、耐心傾聽:   當孩子發表他的論點時,這是考驗家長忍耐、耐心的時刻,試著了解孩子的價值觀、想法,即使覺得「非常不認同」,也不急於打斷批評,避免讓兒女覺得「反正跟你們說也是被唸,不如不說」,斷絕了溝通管道。 二、善用問句、了解想法:   面對青少年獨特的思想或價值觀,家長可以詢問:「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或是「謝謝你願意跟我們分享!」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日後孩子若遇到問題,較願意與家長們討論。 三、允許安全中的錯誤嘗試:         在不違背好品格、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無論是興趣、學業、人際活動,都可以給予青少年自我選擇和規劃的空間,當家長能肯定其正向表現,青少年便會漸漸統合各樣外在經驗,建立自我價值感。   兩代的溝通不容易,孩子的冒險犯難,難免讓家長擔心、不

「粉紅口罩事件」,溝通重點在哪裡?

圖片
 近日報載一起防疫小插曲──有家長反映:「家中男孩因擔心同學嘲笑,而堅持不戴粉紅色的口罩,讓家長感到困擾。」鑒於此,防疫團隊在記者會集體戴起了粉紅色口罩,藉此示範「男孩也可以戴粉紅色口罩」。畫面雖然溫馨,但 阿中部長 與男孩所處的角色與位置完全不同,此舉有效性如何?不得而知。 大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孩子眼中可能並非如此。當家長面對孩子不一樣的想法時,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英國的學者 羅貴榮 (Roger Greenaway) 提出 4F 引導技巧:「事實 (fact) 、感受 (feeling) 、發現 (finding) 、未來 (future) 」,透過四個步驟,引導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澄清信念,發展出具體的行動。以口罩事件為例: 一、 事實 (fact) : 每個事件都是一顆鑽石,不同的角度,會映射出不同的面貌。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從多方面的角度觀察事件,理解事件的各個面向。 例如:「同學曾嘲笑戴粉紅色口罩的男生」、「同班男生中,並沒有人戴粉紅色的口罩」、「家裡目前只剩下粉紅色的兒童口罩」、「沒有戴口罩,可能會受病毒感染」。 二、 感受 (feeling) :家長需帶有雅量,試著理解、同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經驗與成人不一樣,有他自己要面對的難題,成人無須急於以自己的觀點去批判。 例如:「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如果戴了粉紅色口罩,會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而被同學嘲笑會覺得難過、丟臉。』」 三、 發現 (finding) : 家長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並回答,藉此澄清孩子的信念,並總結事件對個人或群體的意義。 例如:「口罩的顏色,會影響它的保護力嗎?」、「如果我們現在買不到其他顏色的口罩,應該怎麼辦?」、「當你在學校被同學嘲笑時,可以如何處理?」、「你把口罩戴好,對其他同學的幫助是什麼?」 四、 未來(future) :有了這次的經驗之後,下次會如何做呢? 把行動的主權交給孩子,並從行動的結果中持續修正。例如:「我們分享這麼多,孩子決定要如何做呢?」 【上報李智為攝】           孩子在不同年齡,會有不一樣的堅持,也代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在孩子沒有涉及品格、健康問題的前提下,不妨以輕鬆的態度欣賞孩子的堅持,觀察孩子如何面對挑戰,從中形成溝通的契機、營造富於彈性的親子關係,才不會劃錯溝通重點,變成雞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

圖片
  NBA 籃球賽因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的襲擾而停賽,使得 NBA 員工在這段期間無法領到薪水,對他們來說,真是艱難的時刻。此時,火紅一時的鵜鶘隊熱門新秀 錫安 ( Zion )發出了聲明:「去年六月,自從我加入鵜鶘隊以來,紐澳良的人就非常的支持我 …… 母親總是為我樹立尊重他人、感恩的榜樣,所以我願意負擔員工接下來 30 天的薪資,藉此表達我的感謝與支持 …… 」 (註 1 ) 。 錫安 今年 19 歲,是就讀大學或是就業的年齡,但母親從小為他樹立的榜樣,仍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早在西元前兩千多年, 孟子 的母親就發現了孩子長處:驚人的「 模仿學習 」能力。事實上,這樣的「模仿」能力不只出現在 孟子 身上,更是在每個孩子身上。著名的心理學家 班杜拉 曾做過一個實驗 (註 2 ) ,他邀請了 72 名 3~6 歲的小孩,分為三組,一組觀看大人攻擊玩偶的影片、一組觀看大人與玩偶和平相處的影片、一組則什麼影片都沒看。而後將這三組小孩放進有大玩偶的遊戲間,赫然發現, 看過大人攻擊玩偶影片的小孩,竟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對玩偶又打又罵、拳打腳踢 ,顯示了孩子驚人的模仿能力。   這項實驗在教育上有重要的啟示: 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將孩子置於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從那樣的環境學習,且模仿的內容不僅限於行為,連 態度 、 價值觀 也包含在內 (註 3 ) ,如同適才提到的球員 錫安 ,他學習了母親尊重、感恩他人的處事態度。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親密團體,因此學習、模仿的效果更是顯而易見,顯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長就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好的行為、壞的行為、看事情的觀點、待人處世的態度,甚至如何解決衝突 …… ,這些都成為孩子觀察模仿的素材,因此家長可以發現,有時孩子的行為跟自己有幾分相似呢!   幼兒教育的創始者── 福祿貝爾 ( Froebel )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家長的榜樣,永遠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從現在開始改變,從來不嫌晚,只要孩子與家長在一起,家長就對孩子擁有影響力,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註 1 : NBA 球員錫安 . 威廉森( Zion Williamson )於 IG 的聲明 https://www.in